当前位置:小说> 书库> 以文记流年

以文记流年

来源:网络

状态:连载中

作者:阿来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而这样的情形并不是孤例。请读《石犀行》。这是写都江堰了。“君不见秦时蜀太守,刻石立作三犀牛。”秦朝派来的太守李冰建了都江堰,还在堰首刻塑了三头牛。关于这牛的作用,到底是科学地显示水位还是迷信地镇压洪水,至今还各有说法。“蜀人矜夸一千载,泛滥不近张仪楼。”那时的蜀人是更多相信迷信说法的。他们都多少带着骄傲的神情夸耀说,都江堰建成后一千年了,有这三头犀牛的镇压,水再大,也没有涨到成都的张仪楼下。但是,就是杜甫写此诗的这一天,坏消息传来了,岷江发洪水,淹了田地房屋,还死了人:“今日灌口损户口,此事或恐为神羞。”这不只是讽喻,简直就是嘲笑和批判。石牛是镇不住洪水的,正经的做法还是学习李冰:“终藉堤防出众力”,有了这堤坝的保护,才能拥有丰收的秋天,“高拥木石当清秋。”

说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,对雨与花的记录是一种现实,人性萎顿,没有求真的愿望,躺在前贤造就的庇荫下,人云亦云,小富即安、不思进取,也是一种现实。这样的思想,在今天也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迷信在科学时代,并未消失。小富即安、不思进取的心性,也并未消失。成都人也不能只阅读只记诵杜甫表扬成都物华天宝的诗章。

虽然杜甫在前两首诗中对蜀人有讽喻有批评,但与其说这是针对蜀人,倒不如说是对中国社会文化病相的普遍揭示。所以,今天的蜀人也不必为被杜甫揭过短而不高兴。因为,杜甫对成都的确是热爱的。到《赠花卿》一诗,就是对成都这座繁华而又文艺的城市总体形象的书写了。

锦城丝管曰纷纷,半入江风半入云。

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。

总之,760年,杜甫在成都的第一年,以及到成都的第二年,至少是上半年,日子都过得相当舒心。

一边访问新知旧友,一边游览风景名胜。以他诗中所记,去了新津北桥楼,并题诗。还是在新津,登四安寺钟楼,又两游修觉寺。去了青城山,留《丈人山》。回了成都,还在城中四处寻访古迹,留下诗章的有两处。一处是武担山石镜。前两天在新华宾馆参加一个会议,我还专门去看了主楼和五号楼之间的武担山。这也是古蜀国遗迹。《华阳国志》说,这山是堆成的,堆山的土是从很远的武都地方运来的。这是某个蜀王妃的墓。王妃是武都人,所以她的墓要用家乡的泥来作封土。“上有石镜,表其门。”还有古籍记载说,这面石镜“厚五寸,径五尺”,其质“莹彻”,如此看来,该是某种玉石磨成的吧?但今天,那面石镜早就不知所终,只剩下那座土丘了。杜甫还去了司马相如弹过琴的地方,留了一首诗《琴台》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以文记流年
返回顶部